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点明送别的地点是在城外青翠的山峦
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点明送别的地点,是在城外。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外城的北面,潋滟的流水绕过城东缓缓而过。前一句是静景,后一句是动景,青与白相映,山与水相对,构成一幅秀丽而又富有动感的图画。颔联“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切入主题,此地一别,友人就会踏上万里征途,像那孤独的蓬草一样随风飘转。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景色里进行这样的送别,诗人的心中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是名句,“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只是单纯意象的并列,没有动词连接,或许任何动词都不足以一下子传达出诗人此刻内心的丰富感受。“浮云游子意”让人联想到《古诗十九首》中的“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这里应该没有对此后友情的担心,更多的是对友人漂泊不定的关怀?但一别后,游子如浮云飘泊无依,留下的人不也如浮云一样孤独?“落日故人情”,回忆二人的感情时,作者也会像面对夕阳西下一样感到温馨吧;别离的友人也应该能感受到他落日一般缱绻不舍的深情吧。
尾联“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终于还是要走了,“挥手”是离别的动作,是真洒脱抑或是强作潇洒呢?此刻的内心正聚焦在那骑驰而去的背影身上,耳中充满的是那马儿离群时的啸鸣。“萧萧”的马鸣,毕竟不是“咴咴”的驴鸣,虽然有离别的不舍、前去的孤单,友人应该还是更向往前面的风景,将策马挥鞭、绝尘而去吧。
留下的诗人,有留念、有担忧、有信任、有期望,或许还有等待。
送友人入蜀 李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蚕丛:蜀王的先祖,后借指蜀地。蚕丛路即蜀道。崎岖:道路不平。
秦栈:自秦入蜀的桟道。栈道是在山壁上凿石架木修成的道路。
君平:严遵,字君平,西汉蜀地人。隐居不仕,在成都以卜筮为生。
【评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中除了谆谆告诫朋友不必在意仕途升沉,主要是对家乡蜀道的奇美做了描绘,读来仿佛到蜀道看了一遭。
首联点题,说出友人将要去的地方。听说蜀道崎岖险阻,很不容易通行。颔联承接起句,具体写蜀道的艰难,是近景。“山从人面起”言其陡,仿佛人稍不注意就会直接碰上去,“云傍马头生”言其高,在这里可以行走在平时高高在上的浮云旁边,一个“生”字很传神,云彩仿佛凭空从马头前冒出来。颈联宕开诗笔,另拓诗境,写蜀地的美景,是远景,是从山上俯视所见:山上佳树笼罩着栈道,山下春水围绕着蜀城。“秦”“蜀”二字,也增加了蜀道的历史沧桑感。尾联劝告友人:仕宦的升降进退早已命中注定,你到了成都没必要去问那善卜的严君平。
李白的《蜀道难》写蜀道的艰险崎岖,写得雄奇浪漫,而这首诗则平实质朴,全用白描手法。因为这是送朋友入蜀,故而重在写蜀道的美,而《蜀道难》是对蜀地的重要性有所感,重在写蜀道险。如果两首诗反过来,那恐怕要吓着朋友了。
诗中先提起蜀道崎岖;再细写近处感觉山如何陡、如何高;然后荡开一笔从上视下,写远景,栈道如何、春流如何,让人看了心情舒畅,景色的空间感也更突出;最后归到送别。“人面起”、“马头生”等景色,非亲自经历,写不出来。下面这首唐玄宗的《幸蜀回至剑门》也被收录了旧本《千家诗》,也写剑门蜀道,比起李白的诗歌,形象感和空间层次感就差远了。因为他是坐在銮舆里面,感受当然不真切了。
幸蜀回至剑门 玄宗皇帝
-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天[图]
- 按爻辞从“不节”而“嗟”到“安节”再到“甘节”结果也越来越好[图]
- 永康地名在今浙江金华东南永康古称丽州相传三国吴赤乌八年[图]
- 唐初的《群书治要》节录了《尉缭子》四篇年临沂银雀山一号西汉前[图]
- 同乡人都照旧李竹屋在我处寄住宋立夫先生答应他在教馆任职其余不[图]
- 死地则战曹操曰“殊死战也”陈皞曰“陷在死地则军中人人[图]
- 中国佛教在中国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与儒教和道教共同构成中[图]
- 王君夫王恺责责备、责罚服指穿余衵(nì逆)指内衣因借趁直值班[图]
- 万古湘江竹无穷奈怨何年年长春笋只是泪痕多赋湘竹者大都言竹上泪[图]
- 司马承祯宗教理论思想主述于老庄哲学兼受儒教的影响同时在唐初佛[图]